CNC零件加工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之一,其流程的规范化、自动化和高精度特性,使其成为复杂精密零件生产的首选方式,也是工业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基础。

CNC零件加工的工艺流程有哪些方面?1. 前期准备阶段
图纸分析与工艺规划
解读零件设计图纸(2D 图纸或 3D 模型,如 CAD 文件),明确尺寸公差、表面粗糙度、材料(如铝合金、不锈钢、钛合金)及性能要求(如硬度、耐腐蚀性)。
制定加工工艺路线:确定加工顺序(如 “粗加工→半精加工→精加工”)、选择机床和刀具、规划装夹方式(如使用夹具、卡盘、吸盘)。
编程与仿真
根据工艺路线编写 CNC 程序:
简单零件可手动编程(直接编写 G/M 代码);
复杂零件需通过 CAM 软件(如 UG、Mastercam、SolidWorks CAM)自动编程,生成刀具路径。
程序仿真:通过软件模拟加工过程,检查是否存在刀具碰撞、过切(切除过多材料)、欠切(未切到位)等问题,避免实际加工时损坏机床或工件。
材料与刀具准备
材料预处理:根据零件尺寸裁切毛坯(留 1~5mm 加工余量),去除表面氧化皮或油污;若材料硬度高(如淬火钢),需预先退火降低硬度,便于切削。
刀具选择:根据材料和加工方式选刀具(如高速钢刀具用于软材料,硬质合金刀具用于硬材料,陶瓷刀具用于高速切削),并确认刀具尺寸(直径、长度)与程序匹配。
2. 核心加工阶段
装夹与对刀
将毛坯固定在机床工作台上(如三爪卡盘夹持轴类零件,虎钳固定板类零件),确保装夹牢固(避免加工时松动导致尺寸偏差),同时减少工件变形。
对刀:通过对刀仪或手动对刀,确定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(设定工件坐标系原点),将刀具长度补偿、半径补偿参数输入机床系统,保证加工尺寸精度。
切削加工(按工序执行)
粗加工:快速去除大部分余量,优先保证效率,选用大进给量、低转速(如铣削时进给速度 500~1000mm/min,转速 1000~3000r/min),预留 0.5~2mm 精加工余量。
半精加工:修正粗加工后的形状误差,接近零件最终尺寸,为精加工做准备。
精加工:以高精度、高光洁度为目标,选用小进给量、高转速(如铣削转速 5000~20000r/min),确保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达标(如 Ra1.6μm 以下)。
中途检测
关键工序后通过量具(如游标卡尺、千分尺、百分表)或三坐标测量仪(CMM)检测尺寸,若超差及时调整程序参数(如进给量、切削深度)。
3. 后续处理阶段
去毛刺与清洗
去除加工后零件边缘的毛刺(可通过手工锉削、砂带打磨或专用去毛刺机),避免装配时划伤或影响精度。
清洗零件表面的切削液、铁屑和油污(用超声波清洗或清洗剂擦拭)。
表面处理(可选)
根据需求进行表面处理,如:
金属零件:电镀(镀铬、镀锌防锈)、阳极氧化(铝合金增强耐磨性)、喷砂(增加表面粗糙度);
塑料零件:抛光(提升光洁度)、喷漆(美观 + 防护)。
最终检验与入库
按图纸要求全面检测零件尺寸、形位公差(如平行度、垂直度)、表面质量,合格后标识入库。